Alexa

【學者觀點29】鯨豚專家王浩文:菲律賓鯨鯊共遊,觀光取代捕撈,是否就是對生態好?

 【學者觀點29】鯨豚專家王浩文:菲律賓鯨鯊共遊,觀光取代捕撈,是否就是對生態好?
撰文: 華藝數位/許銘軒、劉靜頻     分類:E永續環境     圖檔來源:華藝數位 日期:2024-01-05

全世界有百分之九十的魚種都面臨危機,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 SDGs),SDG14水下生命就提到「保育及維護海洋資源」,這次我們《SDGs主題學者訪談計畫》非常榮幸邀請,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王浩文教授,到現場來和我們分享有關鯨豚救援的歷史以及經驗。

鯨豚曾是漁業資源?

 

當全世界還沒有進行鯨豚保育的時候,有國際捕鯨委員會規範商業捕鯨的規則作為規範。「早期,鯨豚也是歸類於漁業資源」王浩文教授這樣說。

 

然而,1960年代之後,全球鯨豚捕獲量呈雪崩式的下降,全世界開始警覺野生動物資源岌岌可危。1973年在多個國家共同制定並簽屬《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》(英文: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,簡稱CITES),設法解決野生動物的濫捕問題,透過貿易上的規範,嘗試減少濫捕的利潤。國際捕鯨委員會在1980年開始制定規範,到1984年陸陸續續宣告各締約國簽署,公告幾年之後(1986年)實施停止「商業捕鯨」。

 

圖片來源:pexels

 

在臺灣,由於早期有輸入象牙、虎骨、虎皮、熊掌、犀牛角,澎湖的漁民也曾捕鯨豚當作食物的傳統。1990年,澎湖的捕海豚事件被全世界的保育團體關注,產生全球貿易制裁的壓力,政府修正野生動物保護法中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,將現存所有的鯨豚改成保育類,台灣因此進入真正鯨豚保育的時期。

 

談起自己投入鯨豚保育的起點,王教授回憶說:「其實鯨豚擱淺歷年來都有,只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件事情。當時台南偶有鯨豚擱淺,王建平老師在那時成立成大鯨豚中心。我因此在大學就解剖過鯨豚,與鯨豚保育結下不解之緣。」


海洋危機與棲地維護

 

除了鯨豚濫捕的問題外,海洋的危害因子其實分成兩類,第一種是過份擷取資源。

 

如同前述的鯨豚濫捕外,漁業過度捕撈的問題也是全球所重視。王浩文老師不諱言,漁業和鯨豚的濫捕不同的是禁捕的實施上比較困難,因為鯨豚的體積較為龐大與特定,可以清楚選擇性的迴避,可是很多魚很小同時是在海面下,當漁民捕魚時,網子會網到保育魚類。漁民發現後就會在海上或是其他地方丟棄來規避罰則,因此執行上的想法就必須不同。

 

另一種海洋的危害因子,就是在海中留下具有傷害性的物質或是垃圾,不論是眼睛看得到有形的污染,如漂浮垃圾,廢棄魚網,或是無形的,比方說化學藥劑、重金屬或者類環境性荷爾蒙等等。即便環境本身有淨化污染物的機制,但當垃圾與排放廢水超過淨化量或無法被分解時,環境是承受不住的。

 

圖片來源:pexels

 

如何減少垃圾與汙染物流入海中是急需關注的目標。王老師語重心長呼籲:「如果很不巧會吸收汙染物的生物又是人類的食物,最後就會回到我們身上。人如果說自私一點,那就要想清楚,這些東西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。」

 

王浩文教授認為,漁業保護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棲地維護,讓物種的食物鏈穩定,擴大棲地,才能讓捕魚能夠永續經營。

 

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,有提到所謂的 30 by 30,也就是在2030年全世界的陸地還有海洋要有30%的面積受到保護,以保護物種的多樣性,設立禁捕期與漁業保護區也是以此發展出來的概念。

 

事實上,有些魚類的生長週期會出現在不同的季節與地區,觀察這些魚區,在特定時間設立較大的範圍來保護魚類的生長與育幼,才有機會保存整個族群以及未來永續的可能性。王老師更認為:「其實要多與漁民合作,很多漁民比研究者還要知道什麼時間地點會捕到什麼魚,制定規範時需要這些廣泛的知識,才會知道魚不同時期會出現在哪些地形,讓這一區的魚類或者其他相關的生物可以休養。」

 

海洋國家的捕撈轉型

 

捕撈和汙染除了規範層面的問題外,最困難莫過於影響漁民與相關產業的經濟生活,這也常是政府與民眾衝突的來源。

 

以日本和冰島為例,日本從十五世紀江戶時代,就有捕鯨魚與鯨魚肉的流通。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冰島,禁止捕撈沒有其他措施,可能會影響生計進而導致其他衍生性問題,或規範無法管制漁民。若這些捕鯨行為並不是商業行為,而是為了生存的文化捕撈,強制的規範難以解決這些人的生活困境。

 

而有些國家改以觀光取代捕撈,但短期似乎改善了捕撈的問題,長期卻造成了另一種潛在的生態危機。

 

圖片來源:klook

 

菲律賓的鯨鯊共遊就是以觀光取代捕撈的重要例子,在當地,以前的漁民會捕獵鯨鯊,後來發現鯨鯊共遊的收入更高,逐漸成為一個世界知名的景點、新的商業模式。

 

王浩文引述研究說:「研究者後來發現,其實這對鯨鯊不好,會讓鯨鯊會對人產生依賴性,進而改變其行為模式,牠就不再是野生動物的行為,長期干擾野生動物可能會導致鯨鯊喪失覓食能力以及食物鏈的破壞。」

 

熟悉鯨豚保育的王浩文老師,介紹了鯨豚捕撈及保育的歷史,海洋資源耗竭與污染對人類的影響,以及告訴我們在現今的經濟社會當中,新的商業模式又怎麼傷害的生態。下一篇專訪中,王老師將帶我們從海洋教育的角度,幫助我們了解海洋教育的目標,急迫性以及資訊爆炸的時代,正確傳遞海洋保育訊息的重要性。

 

文/許銘軒;責任編輯/劉靜頻
DOI:10.30196/2023.0010031

 

參考資料:
1. 全球近90%魚種面臨過度捕撈危機!海洋資源枯竭的真相
2. What is CITES?
3. 獵捕、船隻撞擊,曾經或正在上演的海豚悲劇 - - 15 萬赫茲的悲鳴(一)
4. 生物多樣性公約
5. 30 by 30
6. 為何寧願得罪國際社會,日本也要堅持捕鯨?回顧大和民族捕鯨千年史
7. 【永續觀光】當共游成了一種生命剝奪,菲律賓生態旅遊如何轉型?

 

《SDGs主題學者專訪計劃》由airiti 華藝數位與 Impactio學術人才網絡平台共同企劃製作

本文為華藝數位授權,完整專訪內容請至「【職人登場29】王浩文談SDG14水下生命:棲地維護,是最高指導原則!」,更多SDGs學者觀點請至《SDGs主題學者專訪》!

基金名稱(幣別)
一周績效(%)